二百零二章:响鼓也须重锤敲(第1页)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会发火吗?”看到惶惶不安的几个人,严凯的口气终究还是放松了一些,但仍是阴冷地问道。
“我不知道。”耗子被骂得莫名其妙,老实地回应。
“我知道了。”张超老实地点头,懊悔地低下头。
“怎么?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天下无敌了吗!”严凯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对耗子两个质问道。
“张超。究竟是什么回事?”汪晓晴看出严凯这回是真的动怒了,已经整整骂了近二十分钟了,于是便不安地朝张超询问道。
“我。”张超看着严凯的脸色,不知道怎样回答汪晓晴。
“行了。张超,你自己说吧。”严凯还真是懒得可以,竟然连批评人的事,也能让被批评的对象自己去说,自己却抱着双手站在一边看着。
于是,张超就将昨天伏击莱沅小鬼子宪兵队混合特务小队后的事,仔细地讲述了一遍。
因为,他在昨晚被严凯叫去观看路后山坡上的树林之后,心里便一直在惊骇着。所以,在讲述中带着切实的分析,听得汪晓晴他们三个竟然惊吓连连,被唬得大惊失色。
“老大。我,我真的错了!”耗子诚恳地朝严凯认错道,声音里带着惊恐的余悸与后悔。
这回,如果不是严凯碍着汪晓晴在旁盯着,只好强压制着心头的怒气,极力地控制着自己激动的情绪才没有动手。
“严凯。算了,他俩已经知道自己错了,要相信他们,今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轻敌错误了。”郭子谨看到严凯批评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便出声劝道,“耗子,张超。你们也别怨严团长会发这么大的火,值得庆幸的悲剧没有发生,要不然,你们就会后悔终生了!”
“各位首长。我们一定会吸取这次教训的,请你们相信我们!”张超立即替两个作出悔改的表态道。
耗子也是默默地重重的点了点头,认同了张超的誓言。
汪晓晴和郭子谨对视了一眼后,就朝耗子两个说道,“你们昨夜也辛苦一夜了,回去好好休息吧。”
“那。我们就先走了。”耗子知道三位团领导有事,并拉了一下张超,两人向他们敬了个军礼后,就退出去了。
“经过这一段时间来几次战斗,全团一共牺牲战士干部六百多人,其中包括一个连长,十个排长,四十八个班长。另外还有二百一十九人重伤,能重新回到部队的占七成,至于轻伤就粗略不计了。”
“这些伤亡都普遍存在,但一营占得比重过半。但是,我并不准备说一营什么,他们也是在战场上消灭小鬼子最多。要说周祥德不会带兵,我想你们不相信,我也是一样。问题还是集中出在那些原先的皇协军的身上,他们普遍带着一种赎罪的思想,所以,在每次进攻中都不管不顾地往前冲。”严凯说到这,不觉地将眼光看到汪晓晴身上去。
“你批评得很对,对这些战士的思想教育,我们工作确实存在着不足,没有抓准问题,只是普遍性的教育谈心。回头,我专门召开一次政工干部会议,专题进行布置。”严凯并没有责备她的意思,但汪晓晴却非常主动地承担下了责任。
“这也不完成是你们的责任,我们的干部,包括我在内都一直忽视了对这些老兵新战士内心的想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帮扶,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严凯以少有的认真态度地作了分析及自我批评。
看到汪晓晴和郭子谨都认同地点头表示同意的意思后,严凯的话又突然一转,有些恼火地说道:“还有一个问题就出在我们那些老同志的身上了!”
汪晓晴明白严凯所说的老同志,就是指老红军的干部。因此,她有些惊愕地看向严凯。在她的印象中,这些老红军干部一直表现突出,勤恳、勇敢的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是部队的顶梁柱。
严凯从汪晓晴的目光中,看出了她的意思,于是坦言地对她说道:“你不要用这个眼光看着我。他们是部队的灵魂,是部队的栋梁,而且他们的表现确实很优秀。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原因,我说的是他们那个顽固的老习惯,就是改不掉的坏毛病!”
“请你说具体点。”汪晓晴有些不服气地说道。
于是严凯严肃地点点头,然后就直接地指出:“我想问你,你是不是发觉,我们这些老同志好像很喜欢和小鬼子拼刺刀?”
“没错。这不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吗?刺刀见红,完全显现出我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是我们压倒敌人的一个法宝呀。”汪晓晴就觉得奇怪了,严凯怎会对这个光荣传统持否定的态度呢?
“你看看,这问题在你的身上就表现得很突出嘛。如果这样,我们就能战胜小鬼子的枪炮,那倒也省事,就像当初我们闹**那样,举着大刀梭镖就行了,我还要绞尽脑汁弄那么多机枪和火炮干什么呢?能用子弹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和小鬼子拼刺刀,逞强吗!你知不知道,我们牺牲了的那些战士,就是死在小鬼子的刺刀和炮火下!”
对于汪晓晴的这个认识,严凯竟然毫不留情地反驳道。
“一来,我们的战士在拼刺刀方面,技不如小鬼子,所以,这样的肉搏战我们吃亏。另一方面,由于拼刺刀和小鬼子缠在一起,往往容易被小鬼子的炮火袭击,尤其是在和伪军肉搏时。”
郭子谨内心里完全赞同严凯的这个说法,不觉地点着头,“你这说的没错,上次在黄土洋那一仗,我们一次性就损失了一百多号战士呢。”
“所以,每次战斗开始前,我一再强调,能用炮弹解决就不用子弹解决,能用子弹解决就绝对不拼刺刀!可那些老同志就是听不进去,到时就忘记了。”严凯说着说着就有些激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