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异界征服手册小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四节 胜利大逃亡(上)(第2页)

“敌至,隐蔽中,请于预定时间72小时后进行二次救援

——赵毅”

“但愿他们优待俘虏吧。”不知道是谁在公共频道说了一声,引来了一阵无奈的笑声。

“别怕,别的不说,就咱们受过的这些训练,在他们这里就没有多少人受过,如果他们有点脑子的话,把咱们编入他们的军队,当个教官训练他们基本战术,或者直接执行任务,没准将来还能收点后宫,废土称王呢,那么多的龙傲天小说都没白看啊。”赵毅笑着说道:

“反正咱们之前打的那群土匪一样的人不是现在这些正规军一样的家伙的,咱们还没有伤害过他们的队伍,本身也应该没什么仇,如果他们是正规军的话,不会把我们怎么样的。”

话音刚落,一阵连环爆炸和惨叫的声音就从远处传来。

“赵队,我们在那里设置了不少地雷。”一个战士提醒道。

“好吧,现在我们造成了他们的伤亡了。”赵毅无奈的说道。

接着一阵高斯步枪胡乱射击的弹丸就从他们头顶上飞过,显然,对方也被激怒了。

赵毅继续在通讯器里说道。“记住这里,将来有机会,我们还是会回到这里等待下一次救援的,如果我们还活着的话。”

“*****”一阵难以理解惨叫声伴随着又一声爆炸又从另一个方向传来。

“赵队,咱们好像在不断拉仇恨啊!”

“好吧,我们能够活下来估计只能靠信仰了。”

赵毅刚说完,又是一个陷阱被引爆了,这些陷阱使用的除了地雷,炸药,还有他们随身携带的手雷以及就地采集的一些碎石之类的东西,杀伤力和当地的武器来比简直是小的可怜,但是炸死炸伤几个人,还是做得到的,不过当四周的陷阱被引爆,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敌人距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强尼团长此刻心里充满了愤怒和疑惑,就像之前的凯文团长一样,这些简易的爆炸物使用的火药引爆和弹片杀伤模式,早就已经被淘汰了,那些火药,在没有AI调配的基础上怎么可能达到这样完美的比例,才能制造出这种杀伤力效果来?

22团毕竟是主力团,损失实际来说并不大,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人阵亡,16人负伤,他们身上穿战前生产的可以变色作战服具备很好的防弹功能,虽然防不了高斯步枪那种夸张的杀伤力,但是阻挡破片的能力还是有的,只可惜这些服装常年保养不善,又大多没有脸部防护,才导致了这点伤亡。

只是这点伤亡对于1200人的加强团来说,确实不算什么,反而更加坚定了强尼准备抓住这些人的决心——能够用火药制造陷阱的人,在这个年代简直是凤毛麟角啊!

强尼又拿起了那个缴获的怪异的像饭盒一样的东西,看着上面那个“此面向敌”的汉字,充满了疑惑——这种文字不属于他认识的任何一种。这让他对这些神秘的敌人越发好奇起来。

为此,他甚至不惜动用了团里有限的几个智能生命探测器,用来探索这片废土——这些“审判日”前的搜救工具,大部分都已经超过了使用寿命和缺乏维护而坏掉了。

“你们该撤退了。”赵毅用望远镜看着一个远处出现的草坪瞬间变回废墟瓦砾的图案,对吴此仁说道:“保持无线电联系,等到了位置后,立即关闭所有无线电,我们不确保敌人是否恢复了无线电追踪技术。”

吴此仁点了点头,几个战士已经将一些轻便的东西和依然绑在担架上的“木乃伊”沙迪娜抬走,向那个地下庇护所逃去。

中尉最后对少校敬了一个礼,然后转向其他战士:

“请放心,我们不会抛弃你们的,坚持住,我们会救你们出来的。”说完也尾随着那些战士向后撤去。

看见那些人都走远了,赵毅仿佛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然后把放出去侦察的战士叫回来集中起来——现在再侦察敌人的动向不但有危险,而且已经没有意义了。

少校扫视着留下来的8名战士,让他们躲回自己的散兵坑内,然后打开公共频道:

“我对留在这里的8个人说一下,我知道大家都希望会选择和他们交战到最后一刻,然后阵亡,毕竟作为军人,一枪不发就投降是个耻辱,我也有和你们一样的想法,但是现在我不会做出这个决定,因为在这里战死对国家毫无意义,如果我们都战死在这里,一定会引起敌人的好奇,加大力度继续搜索我们剩下的人,指导员他们的危险就会增加,甚至有可能会和我们的接应人员碰上,因此我决定进行一个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屈辱的任务——向敌人投降,这样敌人就会把精力放在我们这些俘虏身上,不会继续费心搜索这一带。给指导员和接应人员制造撤退时机。而且我希望我们中能有有人活下来,近距离观察这片废土的一切,了解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现状,他们遗留下来的东西,然后,我们要找机会穿过龙门,返回大门的那一边,无论我们等待10年还是20年,只要我们活着,就会记住我们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等待回家的机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记住,我们来自**,来自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一个横跨两个世界的强国,我们是**人民**的军人,无论我们受到什么样的酷刑什么样的折磨,就算到了地狱的尽头,也不能忘记,而且要活下去,一步一步的爬回来。我们会用自己的荣誉与今后可能数十年的屈辱来交换一篇这个世界完整的观察报告,哪怕还剩下一个人,也要找机会交还这份报告给国家,让他们了解这里,吸收这里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