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事件结束(第7页)
历史上,李白就是送过拜帖,最后混进了朝堂,却因为出身原因,没能得到重用,再加上,他那样的性子,也不可能被重用。
唐玄宗想要的是李林甫这样的官员,而非李白那般诗做得好,却不通人情的官吏。
陈平安提出来的逢进必考原则,算是断了举荐之路。
虽然招人恨。
可是科举的名额增加,而且,考上就直接封官,还是实职,也算是又给了他们一条路。
若论读书人之多,还是这些名门之家,他们家中的学子是最多的。
而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也给了不少名门学子一个公道。
就好比,上官仪,也算是出身名门,不过,在历史上,他要混上十几年左右,才进入朝堂。
如今嘛,已经得了个实职,进入了吏部。
……
李世民拿出一封密信,说道:这是昨日收到的代州都督张公谨的上疏,他认为阿史那咄苾已经是穷途末路,当于深秋之后,立即出兵。
张公瑾有言,阿史那咄苾奢靡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
而突利、拓设、欲谷设等都有被阿史那咄苾斥责、辱骂,现在正是对阿史那咄苾怨言颇深之时;其次,今年年初塞北先干旱后霜冻,牧民们均缺衣少食,粮食匮乏。
还有,当年不少中原百姓因为躲避战火而出关,最后投靠了阿史那咄苾。而中原人和胡人到底是两族,因为语言不通,再加上胡人蛮横,这些中原百姓已经难以忍受,有思归之心。
再加上,梁师都已经被大唐击败,有了朔方之地,便是已经断掉了阿史那咄苾的一臂。
李世民继续道:朕也深以为然,诸卿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首先开口道:弘慎向来稳重,从不夸大其词,而且精于政事,既然是他所报,想必一定是实际情况。
这阿史那咄苾此时正是众叛亲离,便是大唐出兵最佳时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大唐这边,此战,当胜之!
房玄龄想了想,说道:臣附议,而且我们早已开始准备,粮食储备和衣物、武器等,都储备丰足。此战,当胜之!
而杜如晦咳了几声,说道:陛下,此乃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李二听到杜如晦的咳嗽,想起了陈平安的话,立刻担心的问道:克明身体可是有些不适
杜如晦轻咳了几声回道:陛下,无碍,孙神医这些时日一直为臣诊治,调理身体,吃了药之后,便感觉比之以前要好多了。。
李二这才松了口气,说道:嗯,如此这般,朕也就放心了。
说完,又看向了李靖等人。
此番北伐,谁可为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