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七章 另外一个(第3页)
年轻夫子回头望去,总觉得有几分眼熟。
那个老先生,正双手负后,站在廊道中,竖耳聆听里边那位讲课夫子的传道授业。
约莫是察觉到了年轻夫子的视线,老先生转过头,笑了笑。
年轻夫子转身离去,摇摇头,还是没有想起在那儿见过这位老先生。
老秀才继续听着里边的夫子解惑,嗯,很好,今天讲课夫子拿来授业的,是早年一位灵宝县杨氏子弟,对自己一部著作的注书,现在屋子里边聊的,是法行篇里的内容,刚刚说到了书中一语,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
注,集解,简释,简注,以及今注今释……其实当年在浩然天下就多如牛毛了,所谓显学,不过如此。
当然后来被文庙禁绝了,如今恢复了陪祀身份,各类注释著作,自然而然就死灰复燃……算了,这个说法有些别扭,反正就是多如雨后春笋、过江之鲫。
屋内那位夫子在为学子们授业时,好像说及自家会心处,开始闭眼,正襟危坐,大声朗诵法行篇全文。
老秀才便趴在窗台上,压低嗓音,与一个年轻儒生笑问道:你们先生讲学法行篇,都听得懂吗
年轻儒生其实早就发现这个偷听讲课的老先生了,而且这位书院学子明显也是个胆大的,趁着讲课夫人还在那儿摇头晃脑,咧嘴笑道:这有什么听不懂的,其实法行篇的内容,文义浅显得很,反而是硕学通儒们的那几部注释,说得深些,远些。
年轻人见那老先生满脸的深以为然,点点头。
然后那位老先生问道:你觉得那个文圣,著书立说,最大问题在何处
年轻儒生愣了愣,气笑道:老先生,这种问题,可就问得大逆不道了啊,你敢问,我作为书院子弟,可不敢回答。
春山书院的前身,可是浩然七十二书院之一的山崖书院,前山主齐先生,更是文圣的嫡传。那么自己作为春山书院子弟,说这个,不就等于离经叛道,欺师灭祖吗
老先生笑眯眯道:这有什么敢不敢的,都有人敢说六经注我,你怕什么。我可是听说你们山长,提倡你们立身要戒骄躁戒偏颇,读书要戒狭隘,行文要戒陈腐戒,必须独抒己见,发前人所未发者。我看这就很善嘛,怎么到了你这边,连自己的一点见解都不敢有了觉得天下学问,都给文庙圣人们说完啦,咱们就只需要背书,不许咱们有点自己的看法
现任山长吴麟篆,自幼好学不倦,逢书即览,治学严谨,曾经担任过大骊地方数州的学正,一辈子都在跟圣贤学问打交道,虽说学正品秩不低,可其实不算正儿八经的官场人,晚年辞官后,又主讲数座官立书院,据说在禁绝文圣学问期间,辛苦搜集了大量的书籍版本,并且亲自刊刻校点,而早年大骊王朝的科举改制,正是此人率先提出朝廷务必增添经济、武备和术算三事。
年轻儒生犹豫了一下,得嘞,眼前这位,肯定是个科举无果治学平平、郁郁不得志的老先生,不然哪里会说这些个大话,不过还真就说到了年轻儒生的心坎上,便鼓起勇气,小声说道:我觉得那位文圣,学问是极高,只是多言礼法而少及仁义,有些不妥。
老先生继续问道: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呢可有想过补救之法
年轻儒生神色腼腆,没事的时候偷偷瞎想了些,当然肯定是很粗鄙偏颇了,只是咱们书院主讲文圣著作的两位夫子,喏,现在这位夫子就是其中之一,经常自顾自走在书院里,将那文圣著作反复背诵,一个情不自禁,都会流泪呢,最是推崇文圣老爷了,我可不敢把那篇胡说八道的文章拿出来。
那个背诵完法行篇的教书先生,瞧见了那个心不在焉的学生,正对着窗外嘀嘀咕咕,夫子蓦然一拍戒尺,轻喝一声,周嘉谷!
年轻儒生瞠目结舌,不但自己给夫子抓了个正着,关键是窗外那位老先生,不仗义啊,竟然突然就没影了。
周嘉谷战战兢兢站起身。
然后周嘉谷发现窗外,书院山长为首,来了浩浩荡荡一拨书院老夫子。
再然后,有个方才一缩头屈膝就蹲在窗外墙根躲着的老先生,悻悻然起身。
那个老先生脸皮真是不薄,与周嘉谷笑哈哈解释道:这不站久了,有点累人。
周嘉谷发现那个讲课夫子满脸涨红,误以为夫子是觉得被人打搅了授业,年轻人立即硬着头皮解释道:范先生,这位是我的远房大伯,今天是来书院探望我来了,大伯不太晓得书院规矩,得怪我。
老秀才抚须点头而笑。
很善啊。
上了年纪的读书人,就少说几句故作惊人语的怪话,千万别怕年轻人记不住自己。
更别动不动就给年轻人戴帽子,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啊,可拉倒吧。其实不过是自己从一个小王八蛋,变成了老王八蛋而已。
再失望的老人,却要永远对年轻人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