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非常权途曾家辉全文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1005(第2页)

在三江开砖窑,由窑主负责办理开窑手续、建砖窑、添置机械设备,供应粘土、煤等耗材,支付水电等支出,烧窑师傅也是窑主自己雇。剩下的力气活,挖土、填料、压砖坯、进砖坯、出砖,窑主一般都包给包工头,由其组织人手来完成。显然,以上诸多环节中,压低成本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不办理开窑手续,这样可以节约费用。开办一个正规砖窑需要如下手续:同村集体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支付承包金以及土地赔偿金、土地平整费;办理相关证件,包括工商登记、乡镇企业登记、到国土部门办理采矿许可证、税务登记、环保审批、安监审批,公安审查、劳动监察部门审批等。以上环节先期投入总计超过二十万元,每年纳税、各部门年检等也需要不菲的花费。降低成本的第二个手段就是压低劳动力成本。但烧窑师傅有手艺,不能得罪。窑主一般都是每出一万块砖坯支付包工头一笔报酬,由包工头自行分配。由于利润空间不大,包工头为了获利,惟一的选择,就是最大限度地压低那些“力气活”的成本。这才有非法用工产生的利益所在,即使用奴工,尤其是童工、智障工。道理很简单,这些人“听话”、“好管教”。

调查发现,这个砖窑是一个无营业证、资源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的家庭作坊式砖窑,建在村支部书记家一墙之隔的地方,而且砖窑的老板就是村支书的大儿子,砖窑建了五六年了,老板下面还有包头工,签定有相关的不合常理的承包协议。调查组获得的石城县黑山村蒋正丰黑砖窑的上百名受害人名单显示,其中来自十三个省份,被抢、被骗、拐卖来而的都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只有近30%是正常用工。

这种情况不是当地没整治过,而是整治当年好一些,过后照旧。打击之后要不了几个月就死灰复燃,甚至比整治前还增加许多。慢慢的当地就不整治了。按调查组下去之后,一些人士所讲,“每次打击都是风头一过,所有的监管、检查就成了走过场。”

由此可见,政府监管的缺位,表明了一个现实: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地区的小作坊、小煤矿、小工厂等基本处于失察和失控的状态;加之一些干部、公职人员的失职渎职,包庇纵容甚至充当黑后台和“保护伞”,使得一些非法窑主得以为所欲为、滥施淫威,曾家辉在调查中了解到,县劳动监察大队检查一个砖窑,发现有一个外地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属于未成年人。检查人员当场罚了砖窑两千块钱,并让窑主支付了少年一千块工钱,然后带走准备送其回家。可是,在离开这个乡的途中,这位少年却被“护送”他的一名劳动监察队员私自送到了自己亲戚开的砖窑,而且把人卖了一个好价钱。

这已经构成玩忽职守与滥用职权罪。

为什么官员会失职渎职,甚至与黑恶势力狼狈为奸?曾家辉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黑砖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存在,经营多年后,利用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已经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经济网、行政网乃至司法网。近年来,尤其是税费改革之后,农村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原有社会结构已经大部分解体,部分乡村社区出现“权力真空”。在这些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的强势面前,农村的基层治理逐步丧失效力,甚至成为黑恶势力的附庸和其做大做强的“帮凶”。他深切地感受到,在三江省这个现实世界里,劳动力价格的绝对下限,取决于最基本的人权能否得到保障。这决定于政府在其神经末梢能否有效行政,决定于一个社会能否自我维系基本的道德底线。

最为令他痛心的是,在三江省的黑砖窑里,许许多多被奴役的劳工们,最真切地体验到了两者缺失带来的苦难。

在黑山村黑砖窑的调查中,曾家辉离开村子时,一对中年夫妇站在村口拦住了他,这是黑山村本地村民。一年前他在当地一个煤矿打工时受伤,矿主置之不理,他的工资和医药费至今分文未得,“我们比砖窑里的那些人也好不到哪儿去,我们的事能解决吗?”

他似在问曾家辉,又似在喃喃自语。此时,天空还下着雨,沥沥的雨声中,他的声音几乎难以听闻。但曾家辉还是听了个清清楚楚,他点头道:“一定会解决的。”

两天之后,黑山村所在的当地镇党委书记、镇长已到有关部门接受调查。核心原因是蒋正丰黑砖窑就开在他们主政期间,而且乡里的部分干部和村民证实,“蒋正丰的黑砖窑根本就没取缔过,都被钱给买了。”

三江省召开了全省进一步整治非法用工、打击黑砖窑专项行动及督查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在会上对“黑砖窑”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黑砖窑事件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

虽然这一反思尽管来得迟了一些,但一语中的。

媒体一下子就敏锐起来了。

电视节目影响不断扩大,随着网络的介入转载,全国范围内更加关注。

此后几天内,全国媒体迅速介入。黑砖窑事件成为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在舆论的高度关注下,接下来是一系列高层领导对黑砖窑事件做出批示。随着官方态度的明朗化,媒体对黑砖窑事件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在此后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黑砖窑事件始终占据着各家媒体、网站的头条新闻位置。